「吐槽大會·電競專場」

  不管你是不是覺得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相當迷幻,但是至少它們的確這樣出現了。吐槽大會第四季第四期,主咖位置坐上了一位如果你了解電競或者直播(尤其是「英雄聯盟」領域)的話,你會非常熟悉的一位人物—

  PDD

  同時這期節目還不止這一位,連PDD的知名弟子,S8世界冠軍打野Ning,也出現到了這期節目的現場。並且毫不意外,本季吐槽互懟最「兇狠」的一組,也來自他們的互相「衝擊」。

  說實話,「電競」和這檔國內知名的脫口秀欄目掛上鉤,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早前的節目里,曾有個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遊戲」與「電競」這個身份踏上過這塊舞台,她叫Miss。而從Miss到PDD+Ning,從副咖到主咖,從當時的嘉賓到今天的「電競專場」,很多事情在變。它折射出來的東西也許不只是台上的嬉笑怒罵。「電競」正在用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這,或許比槽點來得更加重要。

  節目

  《吐槽大會》,從第一季到第四季來過很多很多嘉賓。他們來自各行各業,當然來的最多的,大抵還是演藝圈。畢竟「演藝圈」的人,大家比較容易熟。老一輩如王剛唐國強,中生代如潘粵明李小璐,年輕一輩如張藝興,都曾來到過這裡。當然,「吐槽」是有備案的,不是讓上去的人一張嘴直接瞎說,說什麼,怎麼說,在此之前都有預備。編劇團們會為之準備好各種各樣的稿子,包括也有專業的脫口秀演員如李誕池子王建國卡姆呼蘭等等,穿插其中。

  當然,這不是啥都能說。嘉賓有不願提起的部分,而同樣有些措辭也不能太過出格。條條框框之下,難免有些「隔靴搔癢」,雖然的確這節目能貢獻不少笑聲,但有時又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人們給這節目也取了個別名叫做「洗白大會」,這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對「吐槽大會」的「吐槽」。

  但某種程度上,儘管嘉賓換了又換,儘管這只是一檔網綜,《吐槽大會》的嘉賓(至少是主咖)選擇依然需要足夠的知名度,有話題,並且人們通常不需要太多介紹就知道——他是幹什麼的。

  而這次,上台的人輪到了PDD。也許這位不是所有人都認識,比如張紹剛自己在節目里說過,他在做這期節目之前也真不認識。(以他的年齡層面來看,可能是真的)但至少相比起之前來說,「電競」這個詞兒,與之前的「足球」「音樂」「電視劇」「電影」這樣的東西開始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並列」之感。儘管論影響力還遠遠不及,但是,如果你反過來看這件事的話——

  「電競」開始能與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並立」,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效果

  如果你懂得「電競」和「PDD」的故事(在這裡面懂得越多越好),那麼這期節目你一定是能收穫到足夠快樂的一期節目。

  當然,如果只談論「吐槽」的力度,那麼這期節目恐怕會讓你不甚滿意。雖然不少槽點先後提及,無論是Ning也好,PDD也好,甚至這兩位還在節目上共同調侃王思聰也好,多數不過淺嘗輒止的玩笑話。雖然PDD與Ning的互相吐槽環節依然充滿了效果,不過其他人在吐槽他倆的部分,有些段子只能說效果一般。

  但是不要緊。能從這期節目中獲得樂趣的人,起碼是聽得懂「香蕉牛奶棒棒錘」這種經典的「劉謀騷話」的人。你會因為「YM打不上LPL」的段子而咧開嘴角,會因為Ning買鞋買了「幾百雙」的段子而會心一笑。你起碼知道為什麼柯潔建議Ning蹲在草叢裡去抓清華的校長,也知道「臉太胖容易退役」說的是PDD什麼時候的故事。

  雖然Ning的脫口秀環節不如他打野那般行雲流水,PDD身穿西裝也明顯看得出幾分緊張來。但是說實話,他們倆的舞台效果倒分別都來得不錯。有不少網友評價這是第四季以來最好笑的一期,「從頭笑到尾」的評論來的不少。

  但這也正反應出一件事來。如果「電競」還是那個小圈子裡面的故事,大概絕大多數聽到「香蕉牛奶棒棒錘」這種話只會一頭霧水———這說的是什麼玩意兒?

  當然或許現在聽見這句話「一頭霧水」的人還是多的很,但至少,懂梗的人,越來越多了。

  電競

  電競對於不同人來說組成了不同的內容。

  對於PDD與Ning來說,它是一種職業;對於「張紹剛們」來說,它是「或曾經是」一種未知;對於越來越多的人來說,它是一種消遣,一種娛樂,一種「生活方式」。你會玩關於電競的遊戲,會看電競的比賽(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它會成為你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正如同你會看電視劇,會聽音樂,會看足球籃球,會看動漫小說一樣。簡單而自然。

  因此,才正有了能做「主咖」的「電競專場」。電競在被認可,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懷著「平和」的觀點去看待它。人們開始了解「電競」並不只是打遊戲,也會了解「電競」不等於「掙大錢」。從Miss登上「吐槽大會」時眾人多數只能用「天價直播合同」這事來做切入之外,當輪到PDD與Ning的時候,選擇多了很多。

  而雖然從當時到現在,只不過是短短的幾年。但是對於「電競」這個行業與這個行業的「參與者」和「愛好者」來說,這條路走了很長很久。但所幸,如今一切都變得不一樣起來了。最近外媒曾有一篇文章如是寫道,中國的不少年輕人們更願意成為Theshy、Uzi,而不是沒戲、C羅。但是就算是想成為Theshy、Uzi,又有什麼問題呢?

  也許對於中國的「電競」行業,對於所有關於「電競」的參與者們而言,「電競」想要被人平等而不帶偏見的看待可能還需要時間,需要繼續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但至少,它確實在一步一步的往下邁開了自己的腳步。

  而或許這期「電競專場」,正是折射出這一步一步前行路上的,一面或許很小,但又確實存在於此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