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考據向】幹員設定淺析·紅龍末裔 悲哀之影 葦草

#目錄檢索#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帕斯卡爾

d445e949ac111030bc64f213c4c613b276e4694b.png葦草精二立繪,圖片來源於明日方舟WIKI

【專精】軍事理論、詩歌、槍術、源石技藝(生命)

【戰鬥經驗】七年

【出身地】維多利亞

【生日】10月16日

【種族】德拉克

【身高】172cm

【礦石病感染情況】

體表有源石結晶分布,參照醫學檢測報告,確認為感染者。(葦草 基礎檔案)

作為一個同時精通軍事理論槍術詩歌的另類存在,葦草的真實身份一直被眾多玩家所聯想猜測:放在普通的家境狀況下,需要系統接觸這些方面的知識就已是難事,更不要提精益求精、融會貫通——何況普通的家庭也並不需要學習這些內容,這些內容更多是為培養軍事政治領導型人才而設立;而從葦草檔案中的一個似乎只是旁支內容的角度,我們可以得知一些被刻意掩蓋起來的真相。

【已甄選記錄】

「……接下來,請各位翻到講義第六頁。緒論已經請各位在昨天晚上預習過了。

獅子們自稱同是君王,德拉克與阿斯蘭各自領受了平等的機會。在這一古老的條約訂立之後,他們都有資格成為維多利亞的唯一君主。德拉克象徵武力與渴望,阿斯蘭象徵權力與秩序,無數世代里,人們相信維多利亞正是被包含這兩者在內的三股力量左右。

先不談王位繼承可以引發多少腥風血雨……維多利亞自古至今也從不是個封閉友善的獨立王國,這點眾人皆知。阿斯蘭們起源於薩爾貢、萊塔尼亞甚至是某些已遭天災磨滅的國家,勢力如日中天的德拉克們沒有理由和平接納一個與維多利亞毫無瓜葛的種族,何況是允許他們入主自己的國家。

阿斯蘭德拉克的條約不可能在平穩與神聖的環境中籤立。史實中那些殘酷的部分,被作為傳說的序章輕描淡寫地帶過,而流浪歌手和吟詩人口口相傳的記述可比官方資料直白得多。

但傳說與歷史總有相似之處。

作為現代國家的維多利亞,偏偏維繫在它古老的統治傳統上。早在二十多年前,德拉克的血脈就被認為是已經斷絕了的,因此沒有人再能夠威脅到阿斯蘭維多利亞的穩固統治——

之後的事情,各位已經在上個月的第二節課中學過了。

不過,維多利亞的現狀並不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我想請各位思考的是,「既然德拉克阿斯蘭的條約被刻在比頂戴王冠更顯眼的地方,那麼在哪怕還有一條德拉克活著的情況下,反對阿斯蘭的實體力量會做些什麼?

遭分解的國家,遭同化的族裔,遭征服的文明……全都在等待一面新的旗幟

只不過,據領導者性質的不同,這些勢力最後形成的理念與實力規模會產生相當的差異。

但我依然要提醒各位——所謂歷史,正發生在我們身邊;而事態的變化走向,未必會完全由決策者的出身決定。

畢竟……

嗯?時間不早了……今天的講課就到這裡吧。關於下星期的課程,大家可以翻到第十四頁,了解一下某位德拉克蓋爾王的身世,看看他在歷史中的形象和傳說有多少差別,之後,我們會對其中成因進行討論。

真理小姐?請說。

啊,當然。歷史是當下種種事件的起因。至於我個人的興趣所在……

整合運動向小部分政治實體宣告自己的存在時,多數決策者都會對感染者有意展示力量一事做出反應;而有這麼少部分人,整合運動的領袖僅僅只是出現,就逼得他們不得不立刻採取行動。

加上羅德島最近秘密接收的病人,我很期待獅子們自某個時間段開始不再拋頭露面已經絕嗣的德拉克族忽然冒出這麼兩條活蹦亂跳的紅龍之後,維多利亞還能再被人捅出點什麼簍子。

哦,如果證言屬實……也許會有三條也說不定。」

——羅德島授課錄音,四十三,帝國實體史,講師海帕提婭(葦草 檔案資料四)

就這段檔案錄音可以得知,維多利亞有著兩支執掌大權的勢力,分別是德拉克阿斯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未知的第三股勢力,這三股勢力構成了維多利亞的權力頂層。阿斯蘭是自泰拉世界其他地區遷徙而來的異鄉人,在經歷一系列史籍三緘其口的殘酷鬥爭後,成為君臨維多利亞的種族;德拉克則在二十年前因絕嗣而斷絕統治、走向衰落。而今,維多利亞逐漸被撕裂開來,原為最高統治者的阿斯蘭族開始銷聲匿跡本被認為絕嗣的德拉克族卻出現了幾個「查無此人」的後裔——種種反常現象的出現,或許預示著維多利亞將在不久後圍繞王位爆發一場難以控制的鬥爭

阿斯蘭的原型在維多利亞專欄中已經提及,此處僅對其起源進行簡要闡釋。獅子是現代貓科動物中進化最為成功的種類,其演化在第四紀達到頂峰,這一類動物曾廣泛分布於非洲、歐亞、北美大陸,最後一次冰期時代甚至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時,在獅子的進化歷程中也分化出了許多形態來適應各大洲所不同的氣候、環境條件和獵物基礎:在中更新世早期,獅子已廣佈於非洲大陸的東部和南部;與此同時,化石記錄顯示起源自非洲的獅子已開始進入歐亞大陸;到了更新世中晚期時,獅子已擴散到歐洲大陸、英倫諸島、 亞洲中東部、西伯利亞、中國北部周口店一代和西南亞的大部分地區——這其中很多地方由於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影響,如今是看不到獅子的。

根據零星的史料記載,除開非洲大陸,獅子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等地都有分布,古希臘時期的巴爾幹半島也還有獅子生存,一般認為歐洲本土的獅子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在公元1世紀左右滅絕;中世紀時期,歐洲人看到的獅子大多是自非洲和中亞、西亞、中東一帶傳來,這一塊區域可以籠統的看作是遊戲中「薩爾貢萊塔尼亞甚至是某些已遭天災磨滅的國家」的現實原型。

8abf7f6381bdf09ee17960f4de60ed9b71832766.png薩爾貢一世(Sargon I,?-約前2316),阿卡德帝國建立者,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最早的統一者,亦被視為古代近東地區最偉大的君主之一。方舟中以其名字命名的勢力對應的應為中東兩伊(伊朗、伊拉克)一帶

e929679935d0453ce10357f3476b082aabd748e1.png奧匈帝國示意圖。奧匈帝國的領土分為內外萊塔尼亞兩部分,「內萊塔尼亞」為奧地利帝國屬地,「外萊塔尼亞」為匈牙利王國屬地。「外萊塔尼亞」包含圖中的16(匈牙利王國)、17(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和阜姆自由市(今克羅埃西亞里耶卡) ;18為1908年併入奧匈帝國的的波斯尼亞帝國直轄區,由奧匈雙方共同治理;除此之外的肉色區域均為「內萊塔尼亞」。方舟遊戲中萊塔尼亞的現實原型,很大概率就是原屬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

德拉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從幹員葦草的特徵來看,這個種族的原型和瓦伊凡很像,都可以籠統的概括為西方龍的範疇;但這兩者存在很大的個體區別,本篇不會詳細探討這一問題,僅就德拉克這一種族進行討論。

德拉克這個名字的具體起源並不能確定——並不是涉及到龍種個體之間的差異,而是涉及到語言辭彙之間的演化過程:大家一直糾結的英文辭彙Drake(這個詞還有「公鴨」的意思)古英語辭彙Draca均是由古日耳曼語中的Drako演化而來——眾所周知,西歐的大部分語言追根溯源都能追到日耳曼(現在的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瑞士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荷蘭人等各個分支都是日耳曼人的後裔)拉丁(拉丁語屬於印歐語系-義大利語族,如今已被大多數研究者視為是一門死文字,僅在文獻研究領域有較大的使用空間)這2門語言上;

DrakeDracaDrako這三個詞同源的,還有古荷蘭語&古弗里西語中的Draeck荷蘭語中的Draak古高地德語中的Trahho德語中的Drache——在這些辭彙所屬的語言誕生之前,更早出現的拉丁文中則有Draco這個詞,因此被視為是上述語言中對應辭彙的最早發源。如果單就拼寫習慣和發音這兩個方面來看,方舟中所謂的「德拉克」似乎更接近英語Drake的拼寫拉丁文Draco的發音

很不巧的是,在語言學上,Drake」這個詞通常被視為是「Dragon」的古稱,二者之間意思幾乎完全相同,實際上並不存在差異;之所以後來出現了各種千奇百怪諸如WyvernDrake之類的西方龍亞種,很多是隨著文化發展和各類文藝作品的出現而逐漸擴充自造的虛擬形象——具體各亞種之間的區別並非本文細化探討的主題,在此按下不表;更何況,在幹員葦草的檔案中,德拉克的後裔也被簡單粗暴的稱作「紅龍」——這裡就回歸檔案本身的角度,來談談所謂「紅龍」的淵源。

首先來嘮一嘮常識:被稱為「聯合王國」(UK)的英國,總共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和其他一系列附屬島嶼聯合而成。而在維多利亞專欄中提到的英國國徽(英王徽)里,金獅象徵英格蘭白獨角獸紅獅象徵蘇格蘭金豎琴象徵北愛爾蘭,唯獨沒有出現象徵威爾士的動物或樂器。有些讀者可能會好奇:威爾士到哪去了?

9cc97637113da3d6055a634d6621f1255562fe5c.png其實英王徽底部綠地中的植物就包含了威爾士。四種植物玫瑰、薊、韭蔥和三葉草分別對應的就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

這是因為威爾士在整個英國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威爾士全稱威爾士公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唯一一個被冠以「公國」後綴的政治實體,一直都是英格蘭的屬地(性質上等同於藩國),而非原先獨立後被吞併的屬國;如果我們將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各自的旗幟拿出來看看,就會知道為何威爾士被視為一個另類的存在,也可以明白為何國徽上不存在象徵威爾士的動物。

27bcb76f0495807a7f3d231753af5bae17e03ea4.png英格蘭旗幟,即所謂的「聖喬治十字旗」

7c27df57b3aadbffeeb2cbeed1cf53d66a128970.png蘇格蘭旗幟,即所謂的「聖安德烈十字旗」。X狀交叉來自蘇格蘭聖人聖安德烈殉道時的刑具——X形十字架

2b6edbb0bff6a134676d8cf64750008d20a30a33.png北愛爾蘭旗幟。北愛爾蘭有點特殊,不同於英格蘭和蘇格蘭這兩個獨立國家,北愛爾蘭是由愛爾蘭分裂出來,因此沒有國旗,只有旗幟

6fba1219501cd2b9a28118a4c8db268ebc21852d.png英國國旗的發展演變歷程。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這三個獨立國家在1800年決定組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因此國旗由這三國的旗幟共同組成。愛爾蘭分裂後,北愛爾蘭沿用原旗幟,南愛爾蘭則改用綠白橙三色旗

07cbd0fe1313649702023c66e03847dacb714bed.png威爾士旗幟。相信各位讀者看到這個圖案之後,心裡基本上已經有數了

威爾士旗幟上的紅龍,其實和一個著名傳說有密切聯繫:傳說不列顛在路特王統治時期,每年五月都有可怕的叫聲傳來,引發很多災難。路特王求助於他的兄弟李瓦,李瓦告訴他這是由兩條一紅一白的龍打鬥所造成,叫聲就源自紅龍的痛苦悲鳴。在李瓦的建議下,路特王在不列顛中心挖了一個巨大的深坑,灌入蜂蜜,晚上兩條龍打累後來到坑內喝蜂蜜,之後陷入了熟睡(可能是蜂蜜酒而非單純的蜂蜜)。路特王趁龍睡覺之時,派人用布料包住它們並放入石棺,埋在史諾多尼亞的Dinas Emrys

後來,不列顛的伏提庚王(Vortigern,不列顛七國時代的凱爾特諸侯王,曾為羅馬邊境輔軍,公元409年羅馬自不列顛撤兵後而崛起)因撒克遜人違約起兵而退守威爾士,打算在Dinas Emrys築城並收集了大批建成的原料,但一到半夜原料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當時7歲的大魔法師梅林(Merlin)就告訴了伏提庚王這兩條龍的故事,國王挖開地面後,發現了那兩條龍,二龍醒來後又大打出手,最後紅龍擊敗並趕跑了白龍。梅林這時方才說出:白龍代表撒克遜,而紅龍代表國王的子民;紅龍擊敗白龍,預示著不列顛人最終將會擊敗撒克遜人的入侵——從此,紅龍被視為威爾士的聖獸,被印在了旗幟上;

還有另一個說法,則與亞瑟王的傳說有關。這回伏提庚王則成了反派,被視為是引狼入室造成撒克遜人入侵的禍首;他的侄子亞瑟王則帶領不列顛人民反擊,最終擊退了蠻族的入侵,殺死了作惡的伏提庚——同樣還是梅林做出的紅龍白龍預言,白龍象徵伏提庚,紅龍則象徵著亞瑟王亞瑟王全名亞瑟·潘德拉貢,其外文名Arthur Pendragon中的Pendragon就有「紅龍」、「巨龍」的意思);而作為亞瑟王傳說重要發源地威爾士,自然就將這位偉大君王的家族姓氏形象印在了自己的旗幟上。

此外,凱爾特人紅髮碧眼的獨特外貌特徵,也是其自詡「紅龍」的原因之一。「凱爾特人」(Celts)這個拉丁語稱謂,來源於公元前1世紀愷撒征伐不列顛時寫的戰地日記。根據愷撒記載,凱爾特人最典型的體貌特徵,就是他們標誌性的紅頭髮;如今的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英格蘭的康沃爾人法國的布列塔尼人,都屬於凱爾特人;在凱爾特人分布較廣的蘇格蘭和愛爾蘭地區,有8%左右的人是紅髮(紅髮基因顯性呈現的條件十分苛刻,必須要雙親皆為紅髮,生下的孩子才有可能是紅髮)。作為凱爾特神話體系的重要分支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的傳說雖並非凱爾特人原創,但在漫長歲月中隨著文化交融和故事融合而逐漸染上了鮮明的凱爾特色彩,因此一般情況下把亞瑟王視為是凱爾特的英雄人物——簡而言之,方舟內的德拉克紅龍,對應的是威爾士旗幟上的紅龍形象,影射了現實中的凱爾特人後裔

24e55404325eba5690f10656d098c0fe627466cb.png紅髮的凱爾特人

正如此前提到的那樣,獅子紋樣是自歐陸傳來的紋章樣式,象徵歐陸勢力對英倫諸島的涉足和征服。泰拉世界中德拉克阿斯蘭維多利亞的統治,與現實中英國的被征服史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不列顛群島上的人類活動非常的早,在公元前13世紀就已經有了早期人類活動的跡象(伊比利亞人);公元前700年後,凱爾特人自歐洲大陸不斷遷入英倫諸島,與當地的伊比利亞人通婚繁衍,其後代被稱為布列吞人(Britons)——一般認為,「不列顛」(Britain)這個名稱就和布列吞人有關;

凱爾特人帶來的不僅有鐵器,還有先進的犁耕技術和「貨幣」這一概念;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凱爾特社會開始進一步分層化,形成了早期的部落和氏族。這一局面隨著羅馬人的入侵而宣告終結:公元前54年,愷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不過均被不列顛人擊退;近一個世紀以後的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成功征服不列顛並將其劃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對不列顛的影響持續了近400年,直到羅馬帝國的勢力開始衰減,羅馬駐軍被迫於公元409年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宣告結束,不列顛羅馬時代終結;

在羅馬人撤出不列顛後,居住在德國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德國南部的朱特人日耳曼人部落發動了對不列顛的征服戰爭;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一時期史稱「七國時代」。這次征服的影響更大程度體現在文化和語言方面:盎格魯人(Angels)稱不列顛為「盎格蘭(也就是「英格蘭」這一名稱的由來),意為「盎格魯人的土地」;同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作為重要的辭彙來源,被融入到古英語語言體系中;

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次進犯英國,導致斯堪的納維亞語言融入古英語體系;直到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發動「諾曼征服」之前,丹麥人一直在不列顛群島佔有勢力區,給不列顛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英國封建化進程的加速很大程度上要歸在丹麥人身上;

從「七國時代」開始計算,英國一共經歷了10個王朝的統治,分別為西薩克森王朝(829-1016)、諾曼底王朝(1066-1154)、金雀花王朝(1154-1399)、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約克王朝(1461-1485)、都鐸王朝(1485-1603)、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漢諾威王朝(1714-1901)、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和溫莎王朝(1917至今)。在這10個王朝之中,西薩克森王朝盎格魯-撒克遜人所建立,諾曼底、金雀花、蘭開斯特、約克均為法國安茹家族建立的王朝,後世各王朝的父母兩系血統中或多或少都有英格蘭、蘇格蘭或法國的血統——單就這個角度來看,凱爾特人似乎在羅馬時代以後就一直居於被統治地位,但實際並非如此:都鐸王朝的開國君主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即著名的亨利·都鐸,都鐸王朝即以其姓氏命名)出生於威爾士擁有凱爾特人血統,他的即位被視為是對當年梅林那個「紅龍與白龍」預言的實現,「紅龍」(凱爾特人後裔)最終取代「白龍」(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登上了英國王位;而隨著威爾士出身的都鐸王朝掌控了國家至高權力,紅龍旗也作為都鐸家族的象徵而被印製在在紋章、旗幟上,出現於包括君主葬禮的各個重大場面中——這很大概率就是遊戲內提到「德拉克具有統治權力」的出處;

372e5dc74c7c38018509900d280ace477bdc33e3.png亨利七世,都鐸王朝開創者。他統治英國的24年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而葦草檔案中還提到了一句話,「獅子們自稱同是君王,德拉克與阿斯蘭各自領受了平等的機會。在這一古老的條約訂立之後,他們都有資格成為維多利亞的唯一君主」,並且加上了一句補充:「阿斯蘭德拉克的條約不可能在平穩與神聖的環境中籤立」——單就這些方面的信息進行對照,現實中並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歷史事件;但「戰爭決定王位繼承權」、對應威爾士都鐸王族的德拉克族「絕嗣」、以及「條約」,這三點分別都有各自的對應現實原型。

從這三件事的對應現實事發生順序來看,最早的是「戰爭與鬥爭決定王位歸屬」這一點。檔案中指出,「獅子們自稱同是君主,德拉克與阿斯蘭各自領受了平等的機會」,表明這是一場擁有同等繼承權的兩個集團之間的鬥爭,其中一個是維多利亞本土勢力,另一個則是異邦而來的「異鄉人」——非常明確地,這指向的是所謂的「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

edb3330f4fc38cbd8ce8e25e326cc08548fbd00c.png反映英法百年戰爭的油畫

英法百年戰爭的起因十分的複雜,涵蓋了內政、經濟、外交政策、國際關係等各個不同的方面,基本可以視為是英法兩國數百年積怨的一次爆發;引爆這次戰爭的導火索有兩個,分別是羊毛王位(因此百年戰爭還有一個異稱「羊毛戰爭」)。

法國境內的佛蘭德阿基坦地區因富庶而出名,自理查一世的父親·亨利二世時期就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亨利二世的妻子、理查一世的母親、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諾(Eleanor of Aquitaine,1121或1124-1204)在嫁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後,將自己的領土阿基坦作為嫁妝一起交給了英國。

57a4d4b58a9668cc78356d413388f2722d188ab1.png阿基坦的埃莉諾,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最傳奇的女性

1328年,法國佔領了這兩個地區,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向該地出口羊毛。佛蘭德爾地區為保持原料來源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最高領主。這一舉動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成為導致戰爭發生的基本原因;

就在同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原本按照繼承法,應該即位的是查理四世的外甥、英王愛德華三世;但法國人死都不肯讓英國佬來坐法國王位,寧可找來卡佩王朝的支裔——瓦盧瓦王朝腓力六世繼位。這使得對法王之位垂涎已久的愛德華三世極度不滿,為此大打出手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戰爭一觸即發。到1360年,百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宣告結束,法國被迫簽訂極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約》(Treaty of Brétigny), 割讓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此外還需支付300萬金幣的補償款;作為條件,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討要,雙方算是息事寧人。

026133ccd77ce420feab8cc47e4e350a5feec909.png愛德華三世(左)和他的兒子威爾士親王愛德華(右),後者就是著名的「黑太子」

1364年,法國王子查理繼位,即查理五世。為收復失地,查理五世挑起了與英國的戰爭,百年戰爭第二階段開始。這一階段法國佔據上風,最後於1396年以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宣告結束,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範圍僅保留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巴約納之間的部分地區

到了1415年,法國國內開始窩裡反,勃艮第阿曼雅克兩派發生激烈內鬥,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更是雪上加霜;英國趁著法國忙得焦頭爛額之際挑起戰端,成功打擊了法國勢力,較大部分的法國領土淪陷。從1428年起,百年戰爭對法國來說已經由王位爭端演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第四階段戰爭以奧爾良戰役為開始標誌,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以「戰爭總指揮」身份指揮法軍反擊,成功解除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城的危機。這場戰役的勝利標誌著法國反攻的開始,但貞德並未能看到法國勝利的那一天——由於封建主的出賣,貞德於1431年5月29日被處以火刑而死,死時未滿20歲。貞德的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仇恨之情,大規模反攻開始興起,英軍節節敗退。1558年,法軍終於收回了最後一個被英國人佔領的城市——加萊,英軍失去了所有在歐洲大陸的據點,被迫撤回國內,百年戰爭就此結束。

8419c600f13ce3b6dd98317ac66ab1486103d0fc.png聖女貞德

再看到檔案中第二個要素「絕嗣」,其實並沒有多麼複雜和兇險——它的現實原型對應都鐸王朝的終結;都鐸王朝之所以後繼無人,只因這個王朝最後的統治者是那位單身單了一輩子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

cc9d08606396c31333b1d873a718bbb588f6c4b7.png「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英國的統一得到了保障,英國也一躍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因此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期被稱為「黃金時代」;與其統治大部分時間內國家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幾乎蒼白如雪的私生活。受到她那個喜怒無常的老爹亨老八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帶來的心理陰影影響,儘管有過幾個柏拉圖式的情人,伊麗莎白一世還是終生未婚。儘管這是為了防止聯姻對英國及王室產生負面影響的合理考慮,但如此近乎無情的決定還是過於狠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了都鐸王朝後繼無人最終因絕嗣而壽終正寢

eedc6548c079e7ff710dc775b1b5c9b6390b0936.png教廷一號戴孝子亨老八,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娶老婆和殺老婆,為了娶個老婆瞎jb搞出一堆破事,後面英國王室幾乎所有的繼承問題都是他帶來的後果。順帶一提,亨老八被認為是最早的傳動式升降電梯的創造者

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陷入難以拭去的憂鬱而即將故去之際,她將王位傳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即詹姆斯·斯圖亞特,1566-1625),以王位交接的形式鞏固了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的關係,英國的大權被斯圖亞特王朝所接管。不過,對於斯圖亞特王朝的繼承者們而言,伊麗莎白女王留下的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英西戰爭形勢惡化、愛爾蘭危機、埃塞克斯伯爵發動叛亂、農業歉收及大饑荒、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機構腐敗,乃至貧困和流民問題。那個「黃金時代」已經遠去,留給斯圖亞特們的只有巨大的債務棘手的內外交困局面——但這一切都已經不關伊麗莎白一世的事了。

e41cd236d554c961ff746178bce0816025dcdf5a.png詹姆斯一世,斯圖亞特王朝開創者,鼓吹君權神授而與議會和人民交惡,最終導致了1649年與1688年的兩次革命

第三個要點「繼承王位的條約」,則來源於英國在1700年制定並於次年生效的《王位繼承法》《王位繼承法》的頒布,則與著名的「光榮革命」密切相關。正如中學歷史教科書敘述的那樣,英國國教與天主教之爭君權神授與議會授權之爭導致了議會對時任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1633-1701)的放逐,並在之後迎詹姆士二世之女瑪麗和女婿威廉(荷蘭奧蘭治執政,即後來的威廉三世)歸國執政——但繼承王位的前提是承認《權利法案》這一文件

威廉三世在此後的1700年簽署了進一步限制王權的《王位繼承法》。法案規定,威廉死後由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繼承王位,安娜(無嗣)之後則可以由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一世女兒的後裔——漢諾威選帝侯繼承,通過這一七拐八彎的做法徹底排除了信奉天主教的國王複位的可能性。該法案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確認了此後英國王室的王位繼承規則王位應該、且只能傳給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亞(Electress Sophia of Hanover)的有血緣關係的後代,且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亦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

亨老八出來跪著

2819ea39f657e28f9a4db1a98c0a1bf4303559f5.png詹姆斯二世,大概是除了被剁了腦袋的查理一世以外最丟人的英國國王

88a9e3440778a135a57ef50028109fb8e01c1988.png威廉三世,他在位期間聯合當時最強的兩個海洋國家——英國與荷蘭,維護英國海外勢力;同時對憲政的發展功不可沒

自己是個影子這件事,我不排斥。只有影子才能在這裡,隱姓埋名……但是,但是,要是和我有相同面容的人找到了你,不要和她戰鬥!你會死的,我不想,不想你死……(葦草 信賴提升後交談3)

姐姐……(葦草 作戰語音4)

葦草在語音中提到自己是個「影子」一事,並提及還有一個與自己有著相同面容的存在。就這一點來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與英國分列亞歐大陸兩端的另一個島國——日本的一項軍制,「影武者」(かげむしゃ/kagemusha)。

所謂「」,是與「」相對的存在,是事物在光照下產生的與本身並無二致的一個模糊的「像」;而「影武者」這一軍事名詞,就與這一概念密切相關。日語詞典中對「影武者」的解釋為「大將などの身替り」(大將的替身),實際上已經表明了這一類人士的職能——作為大將、指揮官等重要人物的替身,迷惑敵軍和暗殺者,並在必要時挺身而出,憑藉與主公相似的各項特徵換取主公的存活——代價自然很慘烈,往往是影武者自身的性命。

342f32539bc7914c0f39b45a2989fed2be1980ab.png改編自隆慶一郎同名小說、由原哲夫作畫的《影武者德川家康》,講述的就是一名影武者的故事:正主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被島左近的忍者刺殺,臨死前拜託影武者以「德川家康」這一身份活下去,維護天下太平

日語中有一句俗語,叫做「元の木阿彌」,就來源於「影武者」這一戰國時期特有的軍事現象:戰國時代的大和國(今奈良縣)大名筒井順昭(1523-1550)患上重病,即將不久於人世。擔憂繼承人順慶尚且年幼的筒井順昭憂慮筒井家會在自己死後被人稱「天下第一大惡黨」的松永久秀所吞併,便心生一計,在奈良找來一個與自己音容極為相似的盲目僧人木阿彌(亦稱「默阿彌」/黙阿彌)作為自己的替身(影武者),一年內秘不發喪,由木阿彌居於外館,一切行事與順昭在時並無二致。

順昭死後,家臣忠實履行其遺囑,一年內封鎖順昭去世這個消息,外人無一人起疑心;順昭一周年忌日前,家臣才正式公布了順昭病逝的噩耗。於此,木阿彌的影武者生涯宣告結束,一度享盡榮華富貴的他又回來了奈良,繼續做一名僧侶——一切都回到了原點。「元の木阿彌」一詞,就有著「事物恢復到原狀;前功盡棄、復歸尋常」的意思。

7744a8e92066ac6422957f591a27c073e0212a96.png筒井順昭

不過說到底,影武者一般是在戰場上活躍:為確保主君安危,在必要時代替主君沖陣或殿後吸引敵人注意力,從而為正主爭取時間;而影武者戰術運用的最多的,當屬出身甲州甲斐國,今山梨縣)的武田氏和曾為武田氏家臣的真田氏:1615年的大坂夏之陣中,被譽為「戰國最後名將」的真田幸村真田信繁)率領3500人真田赤備隊(身著赤紅色具足的騎兵隊)直衝德川家康本陣。為了確保主將信繁能成功討取德川家康,真田家臣、「真田十勇士」的成員穴山小助望月六郎擔任了信繁的影武者,隨信繁一同沖入敵陣——三個穿著同樣盔甲、同樣裝束的猛將同時衝殺,無論在視覺還是心理上都能帶來極強的震撼。不過最終,時代還是沒能眷顧做最後一搏的真田信繁,家康得以存活,而真田信繁兩名影武者則英勇戰死,留下了「真田日本第一兵」的美譽。

62bf7fbdf3b91623f3693fbe06f32a873d9e5627.png真田信繁。其在大坂夏之陣中最後一搏的衝鋒被後世人所銘記,他也與源義經、楠木正成一同被譽為「日本三大末代悲劇英雄」。根據《薩藩舊記雜錄》記載,薩摩藩第一代藩主島津忠恆在聽聞真田信繁的英勇事迹後,感嘆「真田乃日本第一之強兵,自古未有與之匹敵者,半分敗北,實乃憾事」

ff15bb961c56753b4d6c2f597e85df16a4b32ca0.png著名插畫師正子公也筆下的真田信繁形象

而在葦草的語音中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個與她有著同樣面容的正體,其實是她的姐姐。結合同胞姐妹影武者這些設定,不難發現指向的是戰國時期著名大名、被譽為「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其兄弟

我很期待獅子們自某個時間段開始不再拋頭露面已經絕嗣的德拉克族忽然冒出這麼兩條活蹦亂跳的紅龍之後,維多利亞還能再被人捅出點什麼簍子。

哦,如果證言屬實……也許會有三條也說不定。葦草 檔案資料四)

在後世的傳說中,武田家有著被稱為「武田二十四將」的精銳家臣團。這24位優秀的家臣隨侍武田信玄左右,為其宣揚「王道」付出汗馬功勞;葦草檔案中提到「三條紅龍」,或許意味著包括葦草在內共有三名長相一致的存在,也即是說有兩名「影武者」存在——這一點在「武田二十四將」中也有對應,二十四將之首的武田信繁、以及武田信廉,就既是信玄的同胞兄弟又是信玄的替身、必要時以生命來護衛信玄的「影武者」

1ee9a8677a86a390e7c9c31c897ae3d52ae2f653.png

8b01b3c839528c3826c2208322198b33e085d546.png武田二十四將

武田信繁(1525-1561)為甲斐國大名武田信虎次子,武田晴信(武田信玄)之弟。起初,父親信虎偏愛次子信繁,甚至一度打算廢黜長子晴信、立次子信繁為武田家繼承人;但信繁一直堅定不移的支持兄長,在兄長將倒行逆施的父親放逐後依舊全力支持哥哥。信玄執掌武田家的前期大小戰役,信繁都參與其中,以其極高的軍事才能被視為是位居武田家第二把交椅的存在;而武田信玄對這個弟弟也十分信任,甚至還曾讓信繁用自己的身份擔任大將指揮作戰。

2194c001ed8b44d11fd665c1b9a1442831cf71b1.png武田左馬助信繁,亦稱武田典廄信繁,為「武田二十四將」之首

1561爆發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中,由於武田家軍師山本勘助提出的「啄木鳥戰術」被「軍神上杉謙信所識破,武田信玄率領的本隊被迫在八幡原與謙信主力部隊發生正面衝突。在人數佔劣勢的情況下下,武田軍節節敗退,信繁當機立斷,遣使者通知兄長信玄後便沖入敵陣,大聲喊出自己的名號以吸引敵人注意力、為信玄拖延時間,最後寡不敵眾壯烈戰死,得年37歲。信繁雖死,但其影響常在:其向兄長信玄提出的諸多建議,被納入《信玄家訓》之中,成為甲州軍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的德川家康也吸收了大量武田家的經驗,使得武田氏的影響持續到江戶時代;原屬武田家的真田昌幸感於武田信繁的勇武和忠義,給自己的次子同樣命名為「信繁」——也即是後世聞名的真田信繁真田幸村);

武田信廉(1532-1582),武田信虎三子,武田信玄之弟。其官拜刑部少輔,出家後號稱武田逍遙軒逍遙軒信廉,是武田二十四將成員。

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島會戰中,信廉的兄長武田信繁戰死,之後信廉成為親屬筆頭,擔任後方守備和營部守護。據《甲陽軍鑒》記載,信廉也擔任信玄的影武者,元龜4年(1573年)信玄在上洛途中病逝於信濃駒場,為不動搖軍心而密不發葬,由面貌和信玄相似的信廉擔任信玄替身——電影大師黑澤明的巨作《影子武士》中,武田信玄的影武者就是武田信廉;

e906d24d032a7ccabaa12963f43cb9c459146508.png《影子武士》劇照

在信玄之子、信廉侄子武田勝賴繼承武田氏以後,信廉被視為武田一族的重要人物。勝賴將武田十分重要的深志城和高遠城託付給了信廉。但在1582年,信廉遭到織田信長長子·織田信忠所率織田軍的侵略,匆忙棄城逃跑,最後被織田軍抓到,立刻處以斬首執行,享年51歲。根據史書記載,信廉在勝賴即位後倚老賣老,仗著自己武田老臣、信玄影武者的身份,多處掣肘勝賴,最後更是辜負了當主勝賴的信任,棄城逃跑,可謂是死有餘辜。

幹員葦草檔案中那一大段涉及其出身的錄音,來自一個衛星角色——講師海帕提婭。這個角色的名字來源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世界上第一位女數學家,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希帕提婭(Hypatia,約370-415,亦被譯為「海帕提婭」、「海巴夏」、「希帕蒂亞」或「希帕蒂婭」)。

b7d8208491b89f998874ba125defb7a6d1cf1f4c.png據說是希帕提婭畫像的素描作品

公元370年,希帕提婭誕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席昂(Theon)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著名的亞歷山大博物院任教並從事研究。從小受到耳濡目染的希帕提婭對數學充滿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她的親爹也很樂意培養這個女兒學習數學。大概在十歲左右希帕提婭已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算術和幾何知識,甚至知道如何利用金字塔的影長去測量其高度

待到希帕提婭17歲時,她參加了亞歷山大城中一次關於芝諾悖論的辯論。在辯論中,希帕提婭一針見血地指出芝諾悖論本質上的錯誤,從而使得她名聲大震;在20歲以前,她幾乎讀完了當時能找到的所有數學家的名著,並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於公元390年前往希臘雅典進修數學、歷史和哲學。她是如此熱愛知識與真理,以至於無數欽慕其美貌與智慧的追求者想起傾訴愛意時,她說出了那句銘記於後世的名言:「我只嫁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真理。

等到希帕提婭於約公元395年回到故鄉時,她已經是一位相當成熟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了。之後,希帕蒂婭同父親一起搜集了能找到的各種版本的《幾何原本》,通過認真修訂、潤色、加工及大量評註而創造出更適合讀者閱讀的全新版本——當今各種文字的《幾何原本》譯本,就起源於希帕提婭編著的這個版本

然而公元412年,來自耶路撒冷的西瑞爾當上了亞歷山大的大主教——此人是一個極端狂熱的基督徒,在整個亞歷山大城推行所謂反對「異教」和「邪說」的計劃——新柏拉圖主義也被囊括在「邪說」之列。這對崇尚思想自由和科學文明思想的希帕提婭而言是極其可笑而且不公的,為此她拒絕放棄自己的哲學主張,堅持宣傳科學,提倡思想自由,用伶牙俐齒將那些狂信徒駁斥的憋不出半個字。但這種反抗行為最終引火上身,導致了這位天才女數學家的悲劇;狂信徒們完全沒有想過說服這位數學家和哲學家,而是打算以暴恐手段從肉體上毀滅掉她。

公元415年3月的某天,希帕提婭在其前往博物院講學的路上,於凱撒瑞姆教堂被西瑞爾指示的一夥暴徒所襲擊。暴徒們剝離她身上的衣服,用銳利的蚌殼割她的皮肉,對她施以凌遲的酷刑;之後又砍去她的手腳,將她的殘肢投入到火中以毀屍滅跡——一代偉大的女數學家就這樣被愚昧的狂熱信仰所摧毀了。她的慘死象徵著希臘傳統數學體系的徹底斷絕,在她之後再也沒有專門系統化整理匯總希臘數學成就的人出現;曾經璀璨的希臘數學,就這樣在愚信者們的號叫下走向了沉默。

5694c8e8b07b9dfb2033ddc120c5a432a8cfbdc5.png反映希帕提婭最後悲慘結局的插畫作品

71bf2cd56882a2e97f8b3477c9256f8b09f361d3.png

維多利亞是一個建立在古老傳統之上的現代國家,這一點在其傳統的王權繼承上就可見一斑。阿斯蘭德拉克作為權力鬥爭的焦點,一直明裡暗裡進行著博弈。20年前的局面,如今似乎有反轉的趨勢;到頭來,掌控王位的某一族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迎來不可避免的衰弱,從而促成另一族的崛起。

到頭來,在調和平衡的循環里,阿斯蘭德拉克們又得到了什麼呢?一時的權勢、轉瞬即逝的榮光,還是如同鏡花水月一般的號令眾生的控制欲的釋放?為了王位而將一族的血裔作為死棋恣意使用,這一行為早已違背了最初那種單純的榮光,而開始變得扭曲;一代代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血裔,就如同日出之際的朝露一般,在熾熱的權力鬥爭中轉瞬即逝、消失的無影無蹤。

反映到具體的個體之上,群體的爭權奪利往往會導致個體的悲劇——葦草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為了德拉克的崛起,只能淪為影武者,成為隱匿於暗地裡的陰霾,榮光盡歸主君,而留給影武者的最終只有死亡的末路。葦草是不幸的,她作為一個「影子」,其最後的結局早就已經被擬定妥當,如同一個線性程序,最後一步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但同時她又是幸運的,羅德島帶來的變數讓她發生了些許轉變——「我不想你死」,或許博士是在她此前人生中從未經歷過的那一份溫柔,她從未如此迫切的希望守護這份人生僅此一次的溫柔——哪怕僅此一次,一次即是一瞬,至少在自身都燃燒殆盡之前,影中人希望能夠將這個特別的存在護衛周全

不同於以往純粹的為了所謂的部族榮耀,拋開所謂的「影子」和面容相同的詛咒,這一次僅僅是為了那一個人而揮舞手中的長槍。

火花的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即是燃燒殆盡之際。

一次一瞬,一瞬一生。

我如朝露降人間,今作珠痕逝草前。難波巍峨實夢幻,醒時萬事付灰煙。

露と落ち 露と消へ(え)にし 我が身かな 浪速のことは 夢の又夢

71bf2cd56882a2e97f8b3477c9256f8b09f361d3.png

順帶一提,葦草的語音中多次提到「悶燒」、「灰燼」、「易燃」、「燒盡荒野」,看來她多半對燒荒得心應手。

「山上一縷煙,拘留十五天」、「山上一把火,所長愛上我」,教訓不可忘啊……